"为什么荷叶能‘防水’?""纸桥为什么能扛住盛满水的水杯?""今天我和大学生哥哥姐姐一起发现了科学的秘密,将来我也要成为解密的人!"近日,黄河科技学院校产管理处党支部组织大学生志愿者带着科学实验包走进郑州市梦想路小学、建兴路小学,以"大手拉小手"的形式开展科技实践活动。通过沉浸式实验课堂、工程挑战赛、科技作品联展等环节,大学生与小学生共同体验"观察-探究-创造"的科学思维全过程。


实验课堂:从单向输出到双向提问

"紫外线通过涂抹过防晒霜的玻璃板,测试卡的颜色变化浅了好多啊"。4月10日,在梦想路小学“启航科技梦 点亮未来星”科技课堂上,二年级的小学生在志愿者指导下操作紫外线灯,直观验证使用纳米材料防晒霜的功效。由黄河科技学院科普专家、梦想路小学科学副校长张雷雷指导下设计的"生活化实验三部曲"——观察现象、提出假设、定量验证,让小学生首次体验科研思维。

当大学生用蜡烛灰烬在玻璃板上制作的纳米材料模拟出"荷叶效应"时,孩子们自发做起对比实验:往普通玻璃和纳米涂层玻璃板上同时滴水。"为什么有灰烬的玻璃更‘拒水’?"面对突如其来的追问,张雷雷现场科普了纳米材料涂层的超疏水特性。
工程挑战:跨年龄组队重构学习模式

4月17日在建兴路小学课堂上,在黄河科技学院科普专家、建兴路小学科学副校长刘德波指导下,10组小学生团队用A4纸搭建桥梁,大学生志愿者化身"技术顾问"。"抗弯曲要考虑三角形结构""桥墩承重面越大越好",大朋友和小朋友边讨论边实践。纸桥承重装满水的水杯、装满文具的文具盒,让四年级的小学生设计者直呼"科学魔法太酷了!”


科技节展区呈现独特的"三代同堂"景观:大学生研发的智能机器人、数控机床作品与小学生制作的火星基地、月球空间站模型交相辉映,其间穿插着刘德波教授团队的专利作品和科学家精神展板。实体化的科学成果形成完整创新链条,让青少年直观感受‘基础研究-应用转化’的科技脉络。
"这不仅是志愿服务,也是高等教育与基础教育的资源共享。”黄河科技学院科技志愿服务队队长、校产管理处党支部书记、智慧馆馆长于春霞介绍,黄河科技学院近年来将"青少年科学教育"志愿服务纳入常态化志愿服务体系,组建由38名专家、105名大学生志愿者组成的科技志愿服务团队,与5所中小学建立科学教育结对关系。未来将通过"实验课程共享""大中小学生共同开展科学探究"等机制,让更多青年学子在实践中践行社会责任,让科学梦想在孩子们心中生根发芽。